公告通知
正在加载中...
考试服务

工作交流

汇丰主席杜嘉祺:生命力源于不断的自我革新
    杜嘉祺(Mark Tucker),汇丰控股集团主席,英国保险公司保诚集团的前负责人,AIG集团亚洲分公司AIA(美国友邦保险公司)的前总裁。
 
 “30 年河东,30 年河西。”这句话来形容平安与汇丰的关系再确切不过。
 
    2002 年,汇丰入股平安,认购了10% 的股份,成为平安第一大股东;当时汇丰的利润、市值等指标是平安的约 20 倍。15年后,2017年,平安逆势反转成为汇丰大股东。2017年11月,平安市值超越汇丰。
 
    平安旺盛、蓬勃的生命力正是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中国新兴市场化企业的缩影。“生命力”也是汇丰控股集团主席杜嘉祺Mark Tucker对平安最深刻的认知。
 
    作为在亚洲工作30多年的中国现代保险业见证者,杜嘉祺对平安及创始人马明哲有着独特的见解。他见证了平安由保险公司、到综合金融集团、再到科技型个人金融生活服务集团的发展过程中,商业边界的不断拓宽,业务布局的发展壮大。  
 
    生命力源于不断的自我革新
 
    作为平安的老朋友,我与其创始人Peter既是业务伙伴,也是莫逆之交。在亚洲工作30多年,我见证了中国现代保险业从萌芽到成为全球第二大保险市场,以及平安从籍籍无名的小产险公司到全球优秀金融集团的历程。秦朔博士的著作,为我们观察平安提供了一个全景且独特的视角。感谢秦博士邀请作序,我很愿意谈点自己的看法。
 
    企业持续增长的生命力,来源于一次次的自我否定、自我革新、自我提升。
 
    1986年,我加入保诚,1988年,平安成立。90年代,我们才逐渐关注这家年轻的、迅速成长的保险公司。2010年,我转战友邦,平安已跻身中国三大综合金融集团之一,世界500强。除了保险,平安在银行、投资领域亦蓬勃发展。2017年,我来到汇丰,平安已是全球最大保险集团、前五大金融集团,其科技业务方兴未艾。如今平安在金融科技、医疗科技领域跑在国际前列。
 
   (2002年10月,汇丰集团入股平安。这是当时国内金融业金额最大的引进外资项目。汇丰在管理和技术方面与平安进一步合作,帮助平安建设了后援集中和风控体系)
 
    三个十年,三次大跨越,三次战略升级,不断改变人们对平安原有的印象,让平安拥有更强的生命力和竞争力。这种速度和量级的蜕变,必定经历了大大小小、伤筋动骨的磨难和变革,其中的甘苦旁人不容易体会到。
 
    这需要远见和魄力。变革要成功,首先要能提前看到大趋势、大机遇,并在大环境改变之前颠覆自己。我曾和Peter聊过,是什么促使平安不断挑战新的边界。Peter回答,是“危机感”,平安从诞生之日起,就时刻处在求生存、求发展的强烈的危机感中。
 
    这令我印象深刻。中文的“危机”是“危险”和“机遇”的结合。一家公司,不满足现状,保持警觉,主动变革,于危险中捕捉机遇,会不断激发强大的生命力。世界上成功的企业概莫如是,包括保诚、友邦、汇丰等。
 
    自我革新是一种蜕变,艰辛且痛苦,不仅需要远见,还需要准确快速的学习能力和优秀的执行能力。
 
    在中国金融业,平安第一家引进现代精算体系,学习了保诚;第一家引进寿险营销体制,学习了友邦;第一家建成综合金融集中后援平台并成为全亚洲最大,学习了汇丰……
 
  (2006年5月中国平安全国运营管理中心在上海张江投入运营,成为亚洲最大的集中运营平台)
 
    更重要的是,平安的学习不是简单的模仿,每次学习都有所超越,超越自己,超越行业。平安依靠集中后援平台和科技,将全球车险理赔速度,从平均十余天,提速到万元以下的案例三天赔付,再缩至一天赔付,现在是1小时内完成,令人称奇。这背后必有坚强、坚毅的执行力和推动力。我曾是一名职业足球运动员。从足球的角度看,听说有人将平安团队比成“德国战车”,称其为“平安战车”,很有趣,这应该是平安不断壮大却能保持强大执行力的关键。
 
    如今的平安已不是学习者、引进者。十余年来,科技产业渗透金融业已是事实,而Peter及其团队以对科技的前瞻思想和深刻洞察,带领这家金融公司反向进军科技界,科技赋能金融、生态赋能金融,成果有目共睹,走出了与国际大型金融集团不同的道路。平安在人工智能、区块链、云计算、金融科技、医疗科技、智慧城市等领域的努力和收获,让人相信,这家公司的持续蜕变之路不会停息,生命力无远弗届。
 
    Peter有句话我也非常认同,“想得到,做得到,做到最好”。平安的确是这么做的。(平安产险辽宁分公司丹东中心支公司供稿)